

卡哈尔・瓦力斯江(瓦力斯江・吐尔地之子)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郝建美 田华英 记录整理
1923年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出生,幼年时,他失去了父母,全凭亲戚邻里你一勺、我一碗地救济,才得以长大。直至10岁,他被一位心地善良的大哥收养,在饭馆里当学徒,这才总算能够吃饱饭。
苦难的岁月恰似戈壁的风沙,不仅锤炼出他坚毅的品格,还让他心中滋生出一个质朴的念头——未来能拥有一份稳定的生计,活得有尊严。
全心投身油田建设
1949年9月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来到独山子油矿,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普通人应有的尊严:实现同工同酬,再也没有人会因他是穷小子而投来鄙夷的目光。1950年8月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石油战线发展的首批党员之一。
当他高举拳头庄严宣誓时,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,他激动地说:“从今往后,我便是党的孩子,党指向哪里,我就战斗到哪里!”
1951年,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方成立了党委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当选为党委委员,参与到新疆油田火热的初创工作之中。
1952年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建筑安装处副处长。在此期间,他既要学习专业技术,又要攻克语言难关。为了能与苏联专家进行交流,他每日抱着字典背诵俄语单词,反复练习,直至能够顺畅对话。
1955年10月29 日,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,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——克拉玛依油田诞生。
1956年3月,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康世恩带领石油部专家工作组来新疆,指导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,确定了摆开大战场“撒大网,捞大鱼”的勘探方针,在东至乌尔禾、百口泉、白碱滩,西至中拐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区都布置了勘探井。
在全面勘探布局的背后,也存在着一个严峻的问题——勘探工作所需的所有物资都需从独山子矿务局进行远距离运送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克拉玛依矿务局应运而生。
但矿区建在哪里呢?建筑材料又如何解决?
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,1956年3月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带领由独山子建筑安装处、新疆石油公司设计预算处、工一师工三团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踏勘小组,一行8人从独山子启程,开启了艰难的选址工作,同时调研可就地获取的建筑材料。
那时的克拉玛依仍是一片茫茫戈壁。白天,烈日炙烤大地,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,队员们的衣衫被汗水完全浸透,结出了白花花的盐霜;夜晚,寒风凛冽刺骨,他们只能栖身于地窖,饮用带着苦咸味的钻井水来解渴。
历经半个多月的勘察,他们发现黑油山以南至“九公里”一带地势平坦开阔,附近有黄土可用以制砖,有石料可作为建筑基础,“五彩山”的土壤能够充当涂料,苇子也可当作建筑材料。这里后来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城市的根基。
1957年夏,中苏石油公司成立基建处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任副处长。1958年,克拉玛依矿区召开第一次党代会,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8人组成的中共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区第一届委员会。瓦力斯江·吐尔地任党委常委。
在瓦力斯江・吐尔地等人的推动下,克拉玛依的建设日新月异。第一条输水管线——“百—克”水渠贯通,结束了克拉玛依“骆驼拉水、车拉水”的历史;第一批住宅建成,让石油工人有了家。
动荡年代展现担当
1966年,克拉玛依油田部分工人离开岗位“闹革命”,钻井平台停了下来,油井的轰鸣声渐渐稀疏。
在一次工人大会上,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、市革委会主任的瓦力斯江・吐尔地看着空荡荡的会场,气得拍了桌子:“石油是国家的命脉!国家发展需要油,坦克、飞机也需要油,不管发生什么事,油田生产必须搞起来!所有人必须回到岗位!”
为了稳定生产,他每日天未亮便前往井场,劝说工人返回岗位。当遇到激进分子冲击矿区时,他挺身而出带头阻拦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油田的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。
1973年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,那次会议,他被选举为主席团成员。这成了他这辈子最自豪的事。
瓦力斯江・吐尔地也曾遭遇“诱惑”。1960年,远在苏联的姑妈写信劝他举家迁往苏联,并承诺为他们提供宽敞的住房和优厚的待遇。然而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却将信交给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,他表示:“无论多么艰难困苦,我都不会离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,不会离开党和国家。”
1977年,全国石油大会战期间,54岁的瓦力斯江・吐尔地主动请缨,带队前往南疆投身石油大会战。塔里木盆地的夏天,戈壁滩上的石头被晒得滚烫,他与队员们住在帐篷里,啃着干馍,踏遍了每一处勘探点。
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柯克亚1号井喷出油流,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序幕就此拉开。后来兴建南疆石油化工厂时,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,还特意加工了两万个液化气罐,解决了当地百姓烧柴做饭的难题。他总是说:“国家好了,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好。”
精神永存激励后人
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同样是民族团结的坚定践行者,他喜欢用“我的兄弟”“我的朋友”来称呼同事,从不摆架子。每次下基层时,他总会带上馕和水果,分发给各族职工。他说:“大家一起吃,才香。”
1957年,刚从华南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杨理衡被分配到基建处,成为瓦力斯江・吐尔地的秘书。
第一次见面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就拉着他的手说:“以后你就是我的兄弟,有困难随时找我。”
今年已92岁高龄的杨理衡仍清晰记得,有一次撰写工作报告时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为了核实一个数据,带着他跑遍了3个井场,还连夜修改报告直至凌晨。
有次单位要搬运100多公斤重的保险柜,杨理衡和几个年轻同志搬不动犯了难,瓦力斯江・吐尔地看到后,二话不说蹲下身子,和他们一起将保险柜扛在肩上就往3楼走。那时杨理衡想的是:“处长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呀。”
1995年,被石油部聘请为专家的瓦力斯江・吐尔地在前往塔西南公司出差的途中,突发心脏病,永远倒在了他热爱的石油岗位上,享年72岁。
他的儿子卡哈尔・瓦力斯江在整理父亲遗物时,发现了一叠杨理衡所写的信件。
信里满是两人共事的点滴:一起踏勘戈壁、一起修改报告、一起在井场吃馕……字里行间的兄弟情谊,让卡哈尔・瓦力斯江下定决心,要把这份情谊延续下去。
2023年春天,卡哈尔・瓦力斯江跨越3000公里,前往北京去看望了90多岁的杨理衡。那天,老人拉着他的手,给他讲起了当年的故事。
后来,卡哈尔・瓦力斯江还带着女儿去了天安门,给孩子讲了人生的第一堂课:热爱祖国。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女儿突然说:“爷爷真伟大,我以后也要为国家做事。”
那一刻,卡哈尔・瓦力斯江感受到,父亲的精神如同戈壁胡杨的种子,已然扎根于下一代的心中。
“父亲留给我们的并非物质财富,而是一种精神力量。他使我明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他们以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坚实脊梁,而我们这代人更应传承好这种精神。”卡哈尔・瓦力斯江说。
人物档案
瓦力斯江·吐尔地,维吾尔族,中共党员。1923年出生,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石油战线发展的首批党员之一。曾先后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,新疆石油管理局市革委会主任等职务,主管基建工作,主导了克拉玛依油田矿区建设选址工作,并全程参与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城市初期建设。1995年去世,享年72岁。
瓦力斯江・吐尔地旧照。图片均由本人提供
瓦力斯江·吐尔地